加入书架

阅读设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章节目录 第7章 人头形銎青铜戟:黄土下的青铜,暗藏远古文明的冲突与融合(1 / 1)

作品:《国宝的文明密码

陇东高原的风,总带着些黄土的粗粝感。当1972年春天的风掠过灵台白草坡时,当地农民一锄头下去,刨开的不只是陇东干燥的土层,更是一段被青铜锈色封藏的商周往事。泥土中那截泛着蓝绿色光泽的器物,带着诡异的人头像銎口,在黄土高原的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这便是后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人头形銎青铜戟。它的出土,像一把钥匙,意外撬开了西北边陲青铜时代的神秘门缝。

一、黄土下的惊鸿:从农耕传说到考古实证

灵台县在民间传说里,向来是块"藏龙卧虎"的地方。当地老人常说,白草坡的黄土层里埋着上古神兵,是商周时期天兵天将遗落的兵器。更有说法称,那奇特的人头像銎口,是上古巫师作法的法器,能镇住西北的风沙。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给这片土地蒙上了神秘色彩,直到人头形銎青铜戟的出土,才让传说有了具象的载体。

考古队进驻白草坡时,这片看似普通的黄土坡正暴露着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墓葬形制不算宏大,却出土了数十件青铜礼器与兵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件青铜戟。它斜插在墓主人身侧,人头形銎口朝向墓主头部,仿佛仍在守护着逝者。考古人员发现,人头銎口的面部特征极为特殊:深目高鼻,头发呈波浪状,与中原地区常见的青铜纹饰截然不同,倒像是西域或草原民族的模样。

这种奇特的造型,让考古队联想到《山海经》里"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足"的记载,难道这器物真与远古传说中的"鬼方"有关?带着疑问,专家们对墓葬周边进行了细致勘探。很快,更多线索浮出水面:墓葬中同时出土的还有带有"潶伯"铭文的青铜鼎,结合《史记》中"周西伯伐畎夷"的记载,考古界逐渐勾勒出一个可能的图景——这座墓葬的主人,或许是西周王朝派驻西北边境的贵族,而这件人头形銎青铜戟,很可能是战争中缴获的异族兵器,或是与西北方国交流的产物。

二、器物里的密码:青铜戟的形制与工艺解码

这件青铜戟通长26.7厘米,由戟头和銎柄两部分组成。最夺人眼球的是銎口部分——一个高6.5厘米的立体人头像。人像面部轮廓分明,额头宽阔,眉骨高凸,眼睛呈橄榄形,眼球外凸,鼻梁高挺,嘴唇紧闭,下颌方正。最特别的是头发造型:波浪状的发丝从头顶向两侧披散,后脑处有一圈凸起的发丝,像是戴了顶紧贴头皮的帽子。这种发式与中原地区常见的束发、辫发截然不同,反倒与新疆伊犁河流域出土的塞种人雕塑有几分相似。

戟头部分为长条形援,援身中部起脊,两侧开刃,前锋尖锐,援后有内,内上有一圆形穿孔,用于固定木柄。銎口与戟援的连接处,装饰着两周凸弦纹,弦纹之间排列着细密的乳钉纹,虽历经三千年岁月,乳钉仍粒粒分明,可见铸造工艺之精湛。更令人称奇的是人头銎的铸造:人像的五官比例协调,甚至能看清鼻孔的细微凹陷,耳部轮廓清晰,发丝的纹理都通过模铸工艺精准呈现,这种将立体人像与实用兵器结合的做法,在西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

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曾对其进行过科技检测,发现该戟采用复合范铸造技术,先分铸人头銎与戟援,再通过榫卯结构连接。铜锡铅的配比达到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水平,尤其是锡含量约17%,使得青铜既有足够的硬度,又具备一定韧性,适合实战使用。而人头像面部的某些部位,还残留着朱砂涂抹的痕迹,这暗示着这件兵器可能不仅用于战争,还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考古地层中的对话:白草坡墓葬群的文明碰撞

白草坡墓葬群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时期中原与西北边陲的关系提供了关键材料。除了这件人头形銎青铜戟,同墓出土的还有兽面纹觯、夔龙纹卣等典型的中原礼器,纹饰风格与陕西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如出一辙,说明墓主人与西周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但与此同时,墓葬中又出土了多件带有北方草原风格的器物,比如铃首青铜剑、管銎斧等,这些器物的形制与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山西石楼青铜器群颇为相似,明显属于草原游牧文化系统。

这种文化因素的混搭,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混合文化现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伯谦教授曾指出,西周早期的泾渭流域,正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灵台白草坡墓葬的主人"潶伯",很可能是西周册封的边疆贵族,既接受周王朝的礼仪制度,又与周边的戎狄部落有着频繁的互动。这件人头形銎青铜戟,或许是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也可能是部落首领进贡的礼品,甚至可能是周人雇佣的异族工匠所铸。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头銎的面部特征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三星堆青铜人像都有差异,反倒与新疆焉不拉克文化、中亚草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中的人像雕塑有相似之处。这是否意味着,早在三千年前,就存在一条从西域到陇东的文化传播通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对銎口人像进行三维扫描后发现,其面部骨骼结构更接近欧罗巴人种,这一发现让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西周时期西北边疆的民族构成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