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阅读设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章节目录 第7章 西汉天回医简:开启中医经典的千年密码(1 / 1)

作品:《国宝的文明密码

在成都博物馆的展柜中,一组看似普通的竹片静静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它们长约23厘米,宽不足1厘米,表面布满深褐色的纹理,如同古树的年轮。这些竹片上的文字,以古隶笔法书写,墨色虽已斑驳,却依然清晰可辨。每一枚竹简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医学记忆,它们就是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的西汉天回医简,一部失传两千年的中医经典。

一、淤泥中的医学圣典

2012年,成都地铁3号线的施工工地上,挖掘机的铁臂意外掘开了一座西汉墓葬的椁室。在椁室北侧夹层的淤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堆蜷曲如“煮烂面条”的竹片。这些竹片在地下浸泡了两千多年,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腐殖质,几乎难以辨认。经过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专家的精心清理,930支竹简逐渐露出真容,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让考古学家们心跳加速——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古代医学文献。

经碳十四测定,这批医简的抄录时间大约在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公元前187年—前157年),而墓葬的下葬年代则为西汉景武时期(公元前156年—前141年)。这意味着,天回医简在墓中沉睡了至少两百年后才被下葬,其原始成书时间可能更早。根据简文中的齐地方言特征,结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专家们推断,这批医简正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学派经典,是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传承的医学体系的实物见证。

关于天回医简的来源,虽然没有流传的传说故事,但考古发现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墓葬中出土的漆器上刻有“弓”字,推测墓主可能姓弓,而齐地(今山东)是扁鹊学派的发源地。此外,医简中多次出现“齐刀”(齐国货币)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其与齐地的渊源。这些线索表明,天回医简很可能是西汉初年由齐地传入蜀地的医学典籍,见证了当时南北医学的交流与融合。

二、八部医书构建的医学体系

天回医简被整理为八部医书,内容涵盖经脉、脏腑、针灸、汤药等多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其中,《脉书·上经》和《脉书·下经》是核心着作,前者系统阐述了“五色脉诊”理论,后者则详细记录了疾病的变化规律。这两部书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上经》《下经》高度吻合,为解开《黄帝内经》的学术源流提供了关键证据。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是天回医简中的另一部重要着作,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等六十种疾病的105个药方。这些药方不仅包含单味药,还出现了大量复方,如治疗疝气的“治疝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仅有一味药之差。药方中还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炮制方法、服用剂量和禁忌事项,反映出汉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剂学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天回医简中还包含一部《疗马书》,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兽医专着。书中记载了马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如用“麻黄汤”治疗马的风寒感冒,用“当归散”治疗马的外伤出血。这表明,汉代的医学已经涵盖了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全面性。

三、改写医学史的考古发现

天回医简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资料,其考古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脉诊理论的源头

天回医简首次系统论述了“五色脉诊”理论,即通过观察面色和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疾病。这种诊断方法被后世医家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简中提到的“脉口”(即寸口)诊法,与现代中医的脉诊方法基本一致,证明这种诊断方法在汉代已经成熟。

(二)经脉理论的实证

与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人像高约14厘米,体表用红、白两色描绘了63条经脉线,并用阴刻文字标注了“心”“肺”“肾”等脏腑名称。这些经脉线的分布与天回医简中记载的经脉理论完全吻合,为研究中医经脉学说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直观证据。例如,医简中提到的“心主之脉”与现代解剖学中的正中动脉走向一致,证明古人对人体结构的观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方剂学的早期形态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中的药方显示,汉代已经广泛使用复方治疗疾病,且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与现代中医基本一致。例如,“治中风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与《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如出一辙。这些药方的发现,将我国复方用药的历史提前了至少三百年。

(四)医学交流的见证

天回医简中既有齐地的医学特色,又融合了巴蜀地区的药物知识。例如,药方中多次出现“蜀椒”“川防风”等四川特产药材,表明当时蜀地的药物资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南北医学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也为后世中医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