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阅读设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章节目录 第1章 真珠舍利宝幢:千年宝幢里的珠光佛影(1 / 1)

作品:《国宝的文明密码

一、雷峰塔倒有白蛇,瑞光塔藏稀世珍

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挥师南下,南唐后主李煜写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的词句,江南大地在王朝更迭的烟尘中迎来新的时代。就在这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苏州盘门一带的瑞光寺塔正在进行一场隐秘的宗教仪式——工匠们将一件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心血的佛宝,小心翼翼地封存进塔基深处的地宫。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一藏便是千年时光,直到1978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三个顽皮孩童在瑞光塔三层塔心玩耍时,无意间踩塌了塔心的砖龛,才让这件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艺术奇迹,重新映入世人眼帘。

关于真珠舍利宝幢的来源,民间曾有过种种充满传奇色彩的猜想。有人说它是北宋年间某位高僧云游四方时,化缘得来的珍宝请能工巧匠制成,用以供奉佛祖舍利;也有人说它与当时苏州地区繁盛的佛教信仰有关,是众多信众捐出家中珠玉,共同打造的镇寺之宝。而从考古发现的蛛丝马迹来看,宝幢的制作很可能与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佛教密宗传播有着密切联系。在苏州博物馆的档案记载中,宝幢出土时地宫石函上刻有“大中祥符六年”的字样,这一年是公元1013年,正是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当时全国范围内崇佛之风盛行,苏州作为江南重镇,寺院林立,香火鼎盛,为宝幢的制作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

二、千珠万玉筑佛宫,一寸匠心一寸金

真珠舍利宝幢通高122.6厘米,由须弥座、佛宫、塔刹三部分层层叠叠组合而成,整体造型犹如一座微缩的佛教天宫,在幽暗的地宫之中,4万颗珍珠组成的光芒仿佛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这座宝幢的基本信息,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北宋时期手工业的巅峰水准。

须弥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雕刻着海浪、祥云和神兽的须弥座基台,每一个转角处都立着一位身姿挺拔的护法天王,他们怒目圆睁,手持法器,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神圣的佛国世界。上层则是由檀香木制成的仰莲座,每一片莲瓣都雕刻得细腻入微,脉络清晰可见,莲瓣之间镶嵌着水晶、玛瑙、琥珀等各色宝石,在灯光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佛宫位于须弥座之上,是宝幢的核心部分。它由金丝楠木制成,呈圆柱形,外壁用珍珠、宝石和金银丝镶嵌出佛教故事图案。佛宫的顶部是一个圆形的宝盖,宝盖四周悬挂着用珍珠串成的帷幕,微风拂过,珍珠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佛宫内部供奉着一个小巧的金棺,棺内安放着佛祖的舍利子,金棺表面用錾刻工艺装饰着精美的花纹,每一道纹路都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塔刹是宝幢的最高部分,由相轮、火焰珠和仰月组成。相轮共有七层,每层都用金银丝缠绕,上面镶嵌着各色宝石;火焰珠位于相轮顶端,由红色宝石制成,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仰月则是一个月牙形的装饰,用白玉制成,洁白温润。整个塔刹的设计既符合佛教的象征意义,又展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

从材质上看,真珠舍利宝幢的制作可谓是极尽奢华。4万颗珍珠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点缀在宝幢的各个部分,这些珍珠大小均匀,色泽光亮,经过千年时光的洗礼,依旧保持着迷人的光泽。水晶、玛瑙、琥珀等宝石被巧妙地运用在装饰之中,水晶的通透、玛瑙的斑斓、琥珀的温润,与珍珠的光泽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金银丝则被用来编织、缠绕,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金银的光泽为宝幢增添了一份庄重和华贵。

在工艺技法上,真珠舍利宝幢更是集北宋时期多种特种工艺之大成。玉石雕刻工艺被用来制作须弥座上的神兽和莲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金银丝编制工艺则在塔刹和佛宫的装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细如发丝的金银丝被编织成各种复杂的花纹,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珍珠镶嵌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4万颗珍珠被精准地镶嵌在宝幢的各个部位,排列整齐,间距均匀,仿佛是用尺子丈量过一般。

三、地宫开启惊天下,考古发现揭谜团

1978年的那个夏天,当苏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接到报告,赶到瑞光塔时,眼前的景象既让人兴奋又让人紧张。三个孩童发现的砖龛下方,是一个尘封千年的地宫入口。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入口处的砖块和泥土,随着最后一块砖被移开,一束微弱的光线射入地宫,映出了石函的一角。

地宫的发掘工作严谨而细致。考古人员首先对地宫的结构和周围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测量,然后才开始打开石函。石函呈长方形,由整块青石板雕刻而成,上面刻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的字样,这一发现为确定宝幢的制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石函被缓缓打开时,一件覆盖着丝绸的器物出现在众人眼前,轻轻揭开丝绸,真珠舍利宝幢那璀璨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地宫,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