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章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千年瓷韵映佛光(1 / 1)
作品:《国宝的文明密码》一、云岩塔影藏天机,青瓷秘宝现人间
公元961年,北宋王朝刚刚建立两年,江南大地在历经五代十国的动荡后,正逐渐恢复生机。此时的苏州虎丘山上,一座八角七层的砖塔正在紧张施工中。工匠们将最后一块塔砖砌入塔身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座后来被称为云岩寺塔的建筑,将在千年后因一件神秘瓷器的出土而名震天下。
这座塔的建造者是吴越国的钱氏家族。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吴越国以崇佛着称,境内寺院林立,佛塔遍布。云岩寺塔正是钱氏家族为供奉佛祖舍利而建,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堪称江南佛塔之冠。在塔的第三层天宫中,工匠们放置了一批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就包括一件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一秘色瓷”的莲花碗。
关于秘色瓷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有人说它是越窑工匠在烧制青瓷时,偶然得到了仙人指点,才烧制出这种“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绝世佳品;也有人说它的釉料配方来自西域高僧,融合了佛教密宗的神秘力量。这些传说虽然充满奇幻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秘色瓷的稀有与珍贵。
从历史记载来看,秘色瓷的出现与唐代越窑的兴盛密切相关。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生动描绘了秘色瓷的釉色之美。五代时期,吴越国钱氏家族将越窑收归官办,专门烧制秘色瓷作为贡品,供奉给中原王朝和佛教寺院,严禁民间使用,这使得秘色瓷的神秘色彩更加浓厚。
云岩寺塔中的莲花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瓷器,更是吴越国与中原王朝政治联姻、文化交流的见证。据《吴越备史》记载,钱氏家族曾多次向中原王朝进贡秘色瓷,以换取政治上的支持和庇护。而云岩寺塔中的莲花碗,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批贡品的余留,被虔诚的信徒供奉在佛塔中,祈求国泰民安。
二、青瓷一朵凝秋水,千峰翠色映佛心
秘色瓷莲花碗通高13.5厘米,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绽放在云岩寺塔的天宫之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直口深腹,矮圈足,外壁饰三重浅浮雕莲瓣纹,每片莲瓣都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仿佛能感受到工匠雕刻时的专注与虔诚。
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重,下部为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重。碗与盏托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既展现了佛教净土的庄严,又蕴含了江南水乡的灵秀。
这件莲花碗的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这得益于五代时期越窑工匠对瓷土的精心筛选和淘洗。据现代科学检测,其胎土中含有适量的铁元素,使得胎体在烧制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质感。
釉色是秘色瓷的灵魂所在。莲花碗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光洁如玉,匀净幽雅,如宁静的湖水般清澈碧绿。在灯光下,釉面折射出柔和的光泽,仿佛能看到千峰翠色在其中流淌。这种独特的釉色,是越窑工匠通过对釉料配方的反复试验和对窑温的精准控制才得以实现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莲花碗的盏托表面隐约可见“项记”二字。这两个字刻在托心平整处的小孔边缘,笔画纤细,字迹清晰。据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工匠的署名或窑口的标记,为研究秘色瓷的制作工艺和传承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佛教文化中,莲花象征着纯洁、神圣和吉祥,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秘色瓷莲花碗将佛教教义与陶瓷艺术完美融合,以莲花为造型,寓意着佛法如莲花般清净无染,普度众生。碗与盏托的组合,恰似佛陀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向世人传递着慈悲与智慧。
三、宝塔倾颓惊世宝,地宫开启破谜团
1956年,苏州虎丘塔因地基下沉出现严重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为了保护这座千年古塔,苏州市文物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修缮工程。3月30日下午,工人王菊生在塔身第二层灌浆时,发现墙体有空隙,揭开部分砖块后,一个隐藏千年的天宫呈现在眼前。
天宫中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石函,内贮经箱、经卷、铁铸金涂舍利塔等文物。然而,由于操作不当,石函散架,部分文物受损。这一意外事件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后成立了专门的考古工作队,对虎丘塔进行全面发掘。
5月25日,考古人员在第三层塔心十余层砖下发现了一块紫楠木板。掀开木板,一个十字形穴映入眼帘,穴内藏有一件釉色明润、光泽如玉的青瓷莲花碗。由于穴口狭小,考古人员只能用棉布包着火钳头小心翼翼地将其夹出。当莲花碗完整地呈现在众人眼前时,现场一片惊叹——这件沉睡千年的秘色瓷,终于重见天日。